<ul id="a2k80"></ul>
  • <ul id="a2k80"><sup id="a2k80"></sup></ul>
    <ul id="a2k80"></ul>
      <ul id="a2k80"><sup id="a2k80"></sup></ul>
    • <ul id="a2k80"></ul>
    • <ul id="a2k80"><dfn id="a2k80"></dfn></ul><strike id="a2k80"><input id="a2k80"></input></strike><ul id="a2k80"></ul>
    • 您現在所在的位置:首頁 > 科普宣傳 > 嬰幼兒保健

      孩子生病,到底什么情況下才需要輸液

      字號:[]

      信息來源: 作者:易暢 發布日期:2016-12-20

      孩子年齡小,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善,在季節交替,氣候變換的時候容易生病,家長都希望孩子快點好起來,但口服用藥往往喂不進去,而最快的給藥方式是靜脈輸液,藥物可立即進入血液循環;可家長又擔心輸液對孩子有危害,所以家長往往糾結,其實不能一概而論,應該視情況權衡。

     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:感冒,不管吃藥還是輸液,療程都需要3-5天,這是疾病的自然轉歸過程,如果孩子精神狀況尚可,只要讓孩子按時吃藥、多喝水、多休息,不需要輸液即可痊愈。

      但如果孩子感冒伴有嚴重嘔吐和腹瀉,就要適當地輸液,因為這個時候的孩子,不宜大量喝水或者進食,一般禁食2小時,讓孩子的胃腸適當休息以恢復功能,就只能選擇靜脈輸液來補充流失的水分和電解質。

      所以對于生病的孩子,不能單純由一個疾病診斷或一個片面情況來決定是否輸液,家長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

       

      評估孩子情況

      家長是最清楚孩子情況和性格的,生病了需要用藥,而任何給藥方式只要能進入血液循環都可以起效果,如果孩子能吃得下藥物,也是一樣可以起到治療的作用的,只有起效快慢的區別,口服給藥的起效時間慢一點,而靜脈給藥起效時間快些,所以,只要孩子能按時按量服用藥物,可以不用選擇輸液。

      但是如果孩子性格很調皮又不愿意吃藥,比如小強是個110個月大的孩子,只要給他喂藥,他就緊閉牙關手打腳踢,幾個人都抓不住,好不容易撬開嘴巴把藥灌進去,他也不吞下去,使勁吐出來,或者強行喂下去了,等下又全部嘔出來……

      像小強這樣的孩子,不適合口服用藥,一是孩子不配合不知道喂進去多少,藥物劑量不對達不到治療效果,二是強行喂藥怕孩子在掙扎的過程中將藥液嗆入氣管,引起窒息,那么就只能選擇靜脈輸液了。

       

      查看血常規化驗單

          血常規是最簡便且最常用的檢驗,取患兒手指頭血即可化驗,且10分鐘左右即可出結果,血常規的報告單上一般會用“↑”或“↓”標識出異常結果,血常規結果就能反映出孩子是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,如果是病毒感染,且指標不高,則可以不用輸液。如血常規檢驗結果中的白細胞(WCB)兒童的正常值一般是4-10109,如果高于10109,提示細菌感染,如果指標超出很多,則提示感染嚴重,可考慮輸液,盡快控制感染。

       

      考慮需要使用的藥物的特性

          根據孩子的病情聽取醫生的建議,可能需要使用的藥物的特性,有的藥物不能口服,或者口服效果不佳,需要液體溶解稀釋后才能給藥的,為了最大效價的發揮藥物作用,則可能需要選擇靜脈輸液。比如胰島素,經過胃腸道會失活,導致藥物無效,所以不通過口服給藥,只能選擇液體稀釋后通過靜脈途徑給藥。

       

      把握孩子病情

      如果孩子在緊急狀態下,如孩子抽搐則需要立即靜脈注射安定緩解抽搐癥狀,但如果只是預防孩子抽搐則可以選擇口服安定片即可;同樣的道理,如孩子喉炎、哮喘發作情況比較緊急,假如不及時用藥,有窒息的危險,此時可能需要立即靜脈注射一些平喘或激素類藥物,以避免情況惡化。

      如果孩子的癥狀體征和檢查檢驗結果顯示孩子患有嚴重的細菌感染:如化膿性扁桃體炎、中耳炎、肺炎、腦膜炎、猩紅熱、闌尾炎等,一般表現為高熱(體溫在39℃以上甚至超過40℃),且用退熱藥后體溫不能將之正常,或反復高熱(即體溫39℃以上,用退熱后幾個小時又發熱至39℃以上)。或嚴重的皮膚過敏,會讓患者覺得全身奇癢,非常難受,這時候需要輸液幫他立即緩解癥狀。

     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患兒嘔吐、腹瀉導致脫水時,典型的癥狀就是孩子哭鬧沒有眼淚,尿少甚至無尿,皮膚彈性差等現象時,必須靜脈輸液來補充丟水的水分和電解質等營養成分。